北京宣布2025年定向选调不再面向留学生开放,留学生只能通过“优培计划”参与。
2.由于留学生在国内就业市场优势逐渐减弱,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在送娃出国留学后,开始积极逼孩子考公。
3.然而,高昂的教育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性成为挥之不去的担忧,传统“学历至上”观念与现代“能力为王”的现实不断碰撞。
4.与此同时,社会的无形压力和家庭的期望也像一根根隐形的线,将中产家庭的父母拉向焦虑的深渊。
定向选调是省级在指定的优秀学校中(国内通常是985,顶尖211,国外大学)选拔优秀大学生,安排去基层锻炼。不同于普通选调生,定向选调生基层锻炼结束后,会回到层级更高的部门。
按照去年的规定,学校位于四大世界大学排名Top 100内,符合学历、毕业时间等要求,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,都可以参加北京定向选调。而今年,北京宣布不再面向留学生开放选调。
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选拔方式,面向指定的985、211、双一流院校以及境外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,属于公务员编制;后者是北京市推出的一个人才发展项目,旨在通过集中招考,选拔具有潜力的年轻管理人才,属于事业编制。
研究生毕业于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名院校(学制在1年以上)、
这几年,就业形势趋缓,出现了“全民考公”的现实。有越来越多在海外工作难寻、毕业归国求职的留学生投入到考公队伍中。
《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》数据显示:17.73%的留学生选择考公务员、有74.4%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“考公热”现象。
而上海市公务员局公布的2024年考试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,被录取的留学生学历背景几乎更是清一色的顶尖世界名校。
国外学制和国内不同。像英联邦体系教育本科三年,硕士一年。毕业快意味着可以更早进入岗位,发展更好,像一年制硕士特别有优势。而考上国内一个985的概率比读top100的学校(尤其是硕士)竞争更激烈,所以海外文凭是吃香的。
留学生回国想进入体制内,除了常见的公、事业编考试,还有选调生考试和人才引进等途径。公务员和事业编对于学历背景相对宽松,每年竞争都很激烈,几百甚至几千人争夺一两个名额也是有的,而“人才引进”的考公过程相对容易一些。
各地针对留学生的政策不同,一些地方要求毕业院校在QS Top200内就不用笔试,面试过了就是事业编,上岸更容易。
很多地方政府甚至还有“专属”的海归人才招聘计划;尤其是工作中涉及到涉外金融、商事和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的用人机关,在公务员招录中会更青睐国际化视野更强、知识面更宽阔的留学生。
大部分留学生都考取过雅思或托福成绩,而近几年一些岗位招聘条件表显示,每年有近百个职位明确表示要求6.5-7.5分的雅思成绩或80-105分的托福成绩。
留学生已提前过了语言关,加上在海外的生活学习经历,英语口语也会比国内的学生更有优势。
然而,这两年,高质量留学生(指那些名校、高学历的)“低就”基层的新闻越来越多——“耶鲁大学毕业去当大学生村官”“哈佛博士任职街道办”“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”……
而且不仅是北京选调生录取,山东、重庆多个省市已经明确表示,2025年的选调生招录将不再面向留学生开放。
比如,不光是“定向选调”向留学生缩紧,不少岗位对留学生都有限制。像公检法、海关、移民管理局、出入境边检站这些都是留学生不能报考的,无论你的文凭含金量有多高。
另外,如果留学生考某些职位的省考,往往在政审环节也会颇有难度。需要出具很多证明,比如在读学校导师、学院的各种证明。还要考虑留学目的地是否是友好国家。
比如央行很多专业一般对应到二级学科,国外的专业翻译过来名称对不上就会被卡。而其他一些在国外院校很常见的学科名称MPA/MPP(公共管理硕士/公共管理政策)、Business Analysis(商业分析)考公又没有能报的对应岗位。
国内6、7月毕业,留学生可能是11 、12月毕业。算上学历审核,根本赶不上报名,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。有留学生网友2月份拿到了毕业证,却还是报考不了广东省的公务员岗位,因为对方要求1月中前有毕业证。
其实,现在不仅考公之路正在对留学生变窄,部分地区的国企央企都开始把留学生排除在外。
我有一位本科在国内头部财经院校就读、硕士去了海外top50的朋友,归国后发现,以名校海外硕士身份报考一些公务员岗位,或国字号单位性价比很低。
像央企、四大总行这种,海外文凭完全没有同等水平的国内学历好用。经他粗略计算,报考岗位都差不多的情况下,他本硕都在原本本科学校的同学,简历通过率大概是90%;国内本科+海外硕士的通过率只有30%。
留学生的那纸毕业证,从过去的优势(优秀人才引进政策、定向选调的宽松)、变成了普通(留学花费百万回国月薪几千、考公去基层)、现在甚至有了些许劣势(身份受阻)。在国内就业市场,留学生的红利似乎吃到了尽头。
目前,仅从国内考公、进国字号这类工作机会看,985本科+TOP100留学硕士>普通本科+43所国内硕士>留学本科+留学硕士。
对于希望留在欧美国家、或者至少积累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,除非是专业热门、有志于读到博士、将来进学术圈的留学生,他们在国外和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可能还有一点点优势。
而大部分出国只读本硕(尤其是学校还普通、专业还不热门)的人来说,几乎就是进入了一个“就业死循环”:
国内卷不过高考或者读完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、卷不过考公/考研→出国留学镀金→毕业留不下来回国,依旧找不到工作。
于是,就出现了一种“违和”的局面:有越来越多的中产爹妈在送娃出国留学后,开始积极逼孩子考公。
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留学后被父母逼迫考公的故事:他本科英语专业、硕士TESOL,雅思8.5分,想当雅思老师,用专业助力学生进步。
然而,他的父母坚持他考公务员,认为这才是体面且稳妥的职业。但英语专业能报考的公务员岗位很少、且竞争激烈,让他感到压力重重。他更愿意去教培行业做英语老师,却被父母视为不思进取……
还有港大的留学生,积极备战秋招,结果父母每天逼她考公、求一个能待一辈子的稳定单位。
作为一名妈妈,父母做出的这种行为我能理解,在留学生红利的消退的当下,有留学意向的中产家庭确实越来越犹豫。
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花费并不保证孩子未来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回报。眼看身边一些海归子女拿着普通薪资,甚至就业难,家长们不禁自问:这样的教育投资,究竟值不值得?
更让人纠结的是,传统的“学历至上”观念与现代“能力为王”的现实不断碰撞。
作为中产家庭的一员,我们往往从小被灌输名校光环的重要性,自然也希望孩子凭借一纸名校文凭在职场上占得先机。
虽然,创新力、沟通力、抗挫力这些实际能力才是孩子未来能否立足的关键。可是在面对择校抉择时,内心还是难免摇摆:学历真的不重要了吗?没有名校背书,孩子会不会错失机会?
与此同时,社会的无形压力和家庭的期望也像一根根隐形的线,将我们拉向焦虑的深渊。
身边的朋友、同事纷纷把孩子送去海外深造,朋友圈里“XX的孩子拿到美国名校offer”的消息层出不穷,让人不由自主地担心自己孩子的未来“落后于人”。
我们明明知道不应盲目跟风,但国内考公/考研的白热化竞争又让中产家庭的父母既不想落后于人、又想给孩子找一条“退路”。
所以,对于家里有矿、但不多的中产父母来说,除非能抱着“给孩子花钱就是为了开开眼”,对留学性价比也没太强求,才能直视这笔教育投入。